黄国强画作《吃水果的马来母子》。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近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黄河之魂——马来西亚归侨艺术家黄国强回顾展”在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作为“侨·蕴”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馆10周年系列艺术展之一,此次展览展出黄国强绘画作品60幅及其生前影像、归国资料,创作时使用的绘画工具、照相机等百余件实物,梳理回顾了黄国强的艺术生涯。展览现场,一幅幅经典画作承载着归侨艺术家的乡土眷恋与赤子情怀。
将东西方绘画元素融于一体
黄国强出生于马来西亚麻坡,自幼随家人在异国他乡生活,接受西洋绘画的学习和训练。早年间进行油画创作时,黄国强深受西方印象派影响,以速写的形式来描摹马来西亚的风俗习惯。新中国成立后,他选择回归祖国,将海外艺术创作经验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黄国强曾4次深入敦煌,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壁画的绘画形式,并创作大量以敦煌为题材的艺术作品。
“父亲的作品在整体人物造型和构图上运用了中国国画的绘画技巧,既包含东方造型、东方画作的平面感,又在此基础上加入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将东西方元素巧妙融于一体。他的画作虽然是油画,但这种东方特有的勾线方式在西方油画中较为少见。”黄国强女儿黄燕红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父亲生前提到过,作为归国华侨,他的人生也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体’,因此他试图在作品里探讨和表达东西方艺术的融合状态。”
展现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特色
展览现场,几幅描绘傣族少数民族服饰的画作色彩斑斓,笔触精细,在展区暖黄色的灯光下尤为引人注目。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尤其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采用浓烈的色彩搭配,与马来西亚人传统服饰的色彩搭配理念异曲同工,父亲对此特别感兴趣。”黄燕红回忆,黄国强生前非常喜欢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观察并记录少数民族特色鲜明的服饰,即便是在七八十岁时,只要身体状况尚可,他就坚持一年至少两次进行实地采风。“他认为他的画需要接地气,因此一定要去实地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才能作画。”黄燕红说。
上世纪80—90年代期间,黄国强多次受邀前往法国、马来西亚、奥地利、新西兰、新加坡等20余个国家举办艺术讲座和展览。通过在世界多地讲学、办展,黄国强的艺术作品和创作理念在国际美术舞台上的知名度日渐提升。
从教五十载传承薪火
“父亲生前在工艺美院教授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特别受学生欢迎。”黄燕红介绍,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执教的几十年间,黄国强多次带领学生赴各地采风,扎根中华传统文化土壤,创作的作品既展现出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也体现了他对美术创作上下求索的创新精神。
展览开幕式上,黄燕红代表黄国强家属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弹琴》《万物生》两幅作品,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文联原主席毕应胜捐赠黄国强教授照片及有关图书资料。展览现场,黄国强的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观展,共同追忆和缅怀黄国强。
一名学生回忆,在学生们眼里,黄国强经常佩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有些严肃,但实际上黄国强对学生非常和蔼可亲,经常招呼学生们到家中做客,在教授绘画技巧之余为学生们烹饪美食。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介绍,今年是中国和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希望本次展览能进一步加深中马两国民众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此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28日。